当前位置:100EC>数字生活>高德推出全球首个地图AI导航智能体
高德推出全球首个地图AI导航智能体
网经社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15日 10:07:36

(网经社讯)4月14日,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(NaviAgent),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出行服务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通过应用创新技术理念和架构,高德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出行体验。

一、技术架构与核心优势

据网经社移动出行台(DCX.100EC.CN)查询DeepSeek后获悉,高德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采用了“思考-预判-行动”的全链路智能架构,这一架构重新定义了出行产品的底层逻辑。与传统导航产品相比,AI导航智能体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“老司机”,能够实时感知路况、预判风险并主动调整策略。

在技术层面,AI导航智能体采用了Planner-Executor模式,通过感知、规划、执行、表达四大模块构建智能闭环。其中,感知层集成了多项高德核心技术,如TrafficVLM模型,能够捕捉多尺度的交通时空变化。规划层则负责全局思考和规划最优路线,执行层确保导航指令的精准执行,而表达层则通过语音播报等方式与用户进行自然对话式交互。

二、感知与推理:重塑出行体验

AI导航智能体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感知与推理能力。通过TrafficVLM交通感知预测能力,AI导航智能体能够突破传统导航“局部感知”的限制,实现从“单眼观察”到“全局思考”的升级。这意味着AI导航智能体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路况变化,提前规划最优路线,避免拥堵和事故风险。

例如,在高速驾车场景中,AI导航智能体能够通过感知车道级交通流变化、动态事件、事故占道等信息,结合用户路线,自动开启领航功能,推荐全局最优车道,让变道决策更从容高效。同时,AI导航智能体还能实时感知周边车辆动态,发出车道级安全预警提醒,确保用户行车安全。

三、精准安全与情绪价值并重

除了强大的感知与推理能力外,AI导航智能体还注重精准安全与情绪价值的提供。在精准安全方面,AI导航智能体通过超视距感知能力,能够提前预判行车风险,并通过语音播报、导航画面等方式实时预警。例如,在停车场景中,AI导航智能体能够覆盖至“最后100米”,当用户输入目的地后,系统会主动推荐目的地周边的空闲停车位,实现无缝衔接。

在情绪价值方面,AI导航智能体构建了包含情感识别、意图理解、情绪表达在内的三维交互体系。通过数十万小时语音数据训练,AI导航智能体已实现从机械语音到情感交互的质变,能够掌控各类情绪与副语言表达能力。例如,当用户结束多日加班、迎来周末出游时,AI导航智能体能够以贴心的方式陪伴用户旅程,启动导航时会以“哈哈,好久不见呀~”的问候作为开场,陪伴用户享受沿途风景,介绍特色文化。

四、行业影响

高德地图的AI导航智能体不仅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出行体验,也为整个出行服务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。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,未来出行服务将更加智能化、自动化和人性化。

高德技术负责人表示,AI导航智能体目前已陆续向全国用户推送,其落地标志着出行产品从效率至上,开始兼顾主动服务的智能体验。随着AI能力的持续迭代,未来出行不仅要让用户进一步“安全抵达”,也要走向“愉悦旅程”。

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8年历史,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、服务商,提供“媒体+智库”、“会员+孵化”服务;(1)面向电商平台、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;(2)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、政府部门、培训机构、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;(3)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、品牌方、商家、供应链公司等提供“千电万商”生态圈服务;(4)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。

网经社“电数宝”电商大数据库(DATA.100EC.CN,免费注册体验全库)基于电商行业18年沉淀,包含100+上市公司、新三板公司数据,150+独角兽、200+千里马公司数据,4000+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+互联网APP数据,全面覆盖“头部+腰部+长尾”电商,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,挖掘行业市场潜力,助力企业决策,做电商人研究、决策的“好参谋”。

【投诉曝光】 更多>

【版权声明】秉承互联网开放、包容的精神,网经社欢迎各方(自)媒体、机构转载、引用我们原创内容,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;同时,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将版权疑问、授权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,发邮件至NEWS@netsun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、处理。

        平台名称
        平台回复率
        回复时效性
        用户满意度
        微信公众号
       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
        微信小程序
       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